今天来参加这个论坛的,除了我们少量的中老年学者外,主体是青年学者和更年轻的在校研究生。应当说,这次论坛是属于你们的青春盛会。这恐怕是我参加过的一次青春“颜值”最高且规模最大的学术论坛了。今天的情形使我不禁想到30年前深秋,我到深圳参加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暨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情形。那时主办会的是乐黛云先生、胡经之先生等,参会的有季羡林、杨周翰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佛克马等中外名家,共多达150人。那时的我坐在台下看主席台,他们的白发似乎离我很遥远,但又那么让我仰慕。如今,30年后,我坐在这里看各位,不知你们怎么看我们,但在我眼里,你们显得是那么遥远但又让我好生羡慕!我当然绝不敢在这里攀比前辈,而只是从年龄看,我确实也已到为各位青年朋友尽一份“绿叶”责任的时候了。想到这里,我不禁感慨:30年前我不懂得青春的宝贵,如今该建议各位尽情享受宝贵的青春了!因为,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现在和未来都需要青春的倾情投入!
中国的普通艺术学或艺术理论学科的发展历史,如果不把此前的二级学科“艺术学”或更早的发展轨迹计入(理当计入)、而单从以“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体制化方式看,也已有四年了。我个人认为,四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已至少证明了两点:一是这个学科的设立确有必要,符合中国艺术发展大趋势和中国自己的文化与学术传统;二是这个学科已经和正在取得一系列收获。但我仍然要说,长远看来,它的希望终究在未来,特别是在青年学者。因为,这个学科的成年学者们几乎都是从其他学科“跨”过来的,少有所谓“正宗”或“科班”学子。同时,这个学科到目前为止在全球学术界很难找到或几乎找不到可比性学科,它既不同于各艺术类型学科,也与哲学中的美学或文学中的文艺学不相同,甚至它在英语世界里也很难找到相应的精准词语去翻译。可以说,它是一门中国特色的并有待于建设的艺术学科。
各位年轻朋友,我在这里更想说的是,艺术学理论学科是一门深深地植根在中国艺术、学术及文化传统的土壤里、有待于未来发展的中国自己的学科。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它的“根”部分地还深埋在地底,它的“枝叶”部分地有待于萌芽和生长。它还需要持续伸展自己的“肢体”,还需要继续吸纳那些有用的“养料”。而也正是由于如此,这个学科其实正在等待青年学者前来承担自己的使命。我不禁想起毛泽东的《卜算子》诗中的两句:“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我想说的是,艺术学理论正“蓄芳”以待青年学者!它的灿烂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学者的不断加入和勇于担当。
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南京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倡导并由我们5所高校机构联办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很有必要,其学科战略意义重大,就是要为全国的艺术学理论青年学子创造交流和争鸣的园地,提供脱颖而出的条件,着眼于培育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未来势力及其梯队。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作为全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中的一员,十分欣赏和敬重南京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同仁的这个论坛创意,愿意加入其中,一道为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未来出把力。
我很高兴地看到,127名青年学者踊跃报名参加,在公平的评审机制中有58篇论文入选文集,54人获取演讲资格。由南京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艺术学研究所牵头组织、我们5所高校机构合作的评审班子,真正做到了以论文水平为标准公正选择作者,所以,你们能前来参加论坛,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真诚地祝贺你们!
各位专家和朋友,一门学科的兴盛乃至成熟,我想取决于至少三个必要条件(当然不限于):一是它是否确实出现了配得上学科声誉的学术成果,二是它是否确实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独立可依的学术范式,三是它是否确实诞生了学界公认的学术大师或大师级人物。我欣喜地看到,这三个条件(以及更多的相关条件)如今都正在持续地建设之中。我相信,依托丰厚的中华艺术、学术及文化传统,凭借中国学科体制机制的拓展潜能,特别是依靠各位青年学者的代代接力式开拓,艺术学理论学科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取得学界期待的显赫的学术成果,形成自身的独立学术范式,以及产生杰出的大师级人物!或许,这些堪称学科成熟标志的学术业绩和学者已经在路上了,或许就在你们或他们之中,让我们热诚地期待和点赞吧!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在这里顺利结交新朋友,取得新收获!
(2015年6月13日于南京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图书馆报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