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由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影视戏剧中心、北大培文教育文化产业集团和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集丛书’首发式暨‘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的电影研究’”座谈会在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召开(广电独家章)。
“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集”丛书由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主持编辑,北大中坤影视戏剧研究基金资助,北大培文出品,北大出版社出版,历时三年,对当下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电影研究成果的一次较为集中的集团性展示。这套丛书在编辑体例,风格,等方面精心策划。每卷包括作者自序或学者访谈,是学者对自己研究电影的历程的总结和方法论的思考,正文主体部分为其代表性论文精选,文末附有作者学术著作及论文一览,详细译著论文目录索引。
目前,这套丛书已经出版的北大学者自选集有:《昨日之岛》(戴锦华),《跨世纪的中国想象》(张颐武),《银幕世界与艺术人生》(彭吉象),《存在与发言》(陈旭光)四本。在第二批即将出版的还有王一川、李道新、陆绍阳等北大学者的自选集。
建构电影研究的“北大学派”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突飞猛进,呼唤着中国电影研究与批评的强有力介入。在近几十年的中国电影研究和批评的历程中,有文化使命感和学术责任感的当代中国电影研究者自觉地探索和思考中国电影的民族美学和文化特色,在世界电影的广阔视野中致力于发现中国电影的独特性,并建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对话关系。
种种电影批评实践的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研究,更在文化建设的意义上形成了一股有影响力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声音,对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这其中,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的电影研究力量颇为引人瞩目。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的电影研究与批评,有一些重要特点。如学者们散布于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中文系、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多个院系;学者们大多有多学科的背景,电影研究往往只是这些学者学术工作的一个有机部分;还有,这些学者都是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们都在电影的文化研究、艺术研究、电影史、电影批评史、电影传播、电影产业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发言权和学术影响力(广电独家章)。
他们以“常为新”的锐气,学科整合的视野,传承自北大的开阔胸怀,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精神,共同打造着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电影研究的高端平台。
毫无疑问,电影研究与批评的学科特点与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的综合性优势颇为切合。正因此,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涌现出诸多有影响力的电影学者。因为电影学是从社会文化现象、审美现象及大众传播手段等角度研究电影的科学,而电影理论一开始就有相当明显的跨学科趋向,从经典电影理论开始,电影理论就与哲学、美学、文学、戏剧、艺术学、心理学等关系密切,这也与电影本身的综合性特征,电影文化的复杂性特征等相适应。
借助于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影视戏剧研究中心这个有效整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学术力量的平台,中心主持编辑了这套《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集》,试图对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雄厚深蕴、颇有影响力的电影研究学术力量和研究成果进行一次集中的盘点和集群式的呈现。
从这套丛书所展示的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的电影学研究者来看,他们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活跃在电影批评领域,其自身是以文、史、哲人文类学科视角进入电影研究,推动了九十年代电影文化批评的发展,即将电影置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对九十年代进入中国的西方理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正如此丛书的作者之一陈旭光教授所言,这是一种“力图把电影看做一种开放性的(不再拘泥于纯影像性文本),与市场经济、工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大众文化现象而进行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
因此,北大的电影学者既是出于其人文综合学科背景的优势又是在学科意义上吸收和发扬当代思想成果,形成具有社会实践意义的批评成果。
在此大前提下,几位学者又形成了各自的批评研究特点,以已出的几位学者来看。
张颐武善于从东西方流行文化现象中截取具有符号表征意义的文化事件,将中国置于全球化语境中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他提出的中国电影“全国化”概念,即指新的社会格局会导致电影市场从超级大都市的“集聚”状态变在全国各地“发散”,二三线城市成为电影增量的新的增长点,
这一经济局面势必重新改写第五代、第六代电影人在当代的影响力。
戴锦华勾勒出了电影研究与文化研究、学院知识生产包括社会与政治运动的有机谱系,将电影工业与电影研究纳入到更宽广的理论知识范畴内进行讨论。戴锦华最近对电影现状的个性鲜明的尖锐批评屡屡引发各方面的关注甚至争议。
陈旭光秉持一种开放的影视文化研究方法,形成了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在借鉴西方的文化批评中提出符合中国当下文化实践的批评原则,立足于中国文化现实和西方理论的本土化,即“寓言式”的意识形态批评,
对当下影视文化积极发言。
彭吉象教授则依凭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对第四代导演的“散文诗电影”之于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关系等进行了独到的阐发。
而以上几位学者还共同关注中国电影代际发展的文化意义,如张颐武看到第四代感伤的自我宣泄,对记忆的追寻和不确定的迷惘表达;戴锦华看到第五代导演艺术作品以献祭的方式换的社会的和平与拯救;陈旭光看到第六代作品中“寻找”和“在路上”的青春文化,在身体和感性的解放中谱写自身传记确立自我表达。
呼吁电影批评的独立理性力量
近二十年来,北大电影研究者正在以某种“学院派”的风格,以清晰的理论分析和敏锐的洞见对当代电影艺术与文化和电影产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北大之“新”正体现于这些紧贴时代脉搏的思想的不断发声。
与会嘉宾高度评价了这套高规格高品质从书的出版。此外,围绕 “北大学人电影研究丛书”的出版,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电影批评与艺术批评的态势,电影批评的方法论、学院性、独立性、现实有效性,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电影学者的批评特色和批评追求等重要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学术的群落今后如何来做?其实既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又要有群落的声音、群落的共同性。”
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院长王一川表示,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群的特色,成为北大学人共通的个性。
“真的形成学派是好事,如果能够从文化出发,形成特定的电影研究学派,是繁荣的标致。”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会长张同道期待,能进一步看到北大电影批评、北大电影研究,给电影学界、业内带来新的东西。
“北大电影研究有两大特色,一方面‘高思入云’,引领‘云时代’高屋建瓴的思考;另一方面文本出发,从文学理论研究方法入手来脚踏实地地阅读、研究电影。”
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中文系教授、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张颐武指出,希望自己在内的这些作者不是“道士下山”,而是滚滚红尘中的小棚子,在北大这棵大树上发出新枝,给后人乘凉、瞭望。
著名文化评论家、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感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电影历经第五代,第六代,到如今的第七代,目前存在很大的问题是被商业局限,没做到电影内在的逻辑追寻。而这本书无论从电影史的挖掘,还是这些年电影的深化考察方面,都做到了很好的示范。
“中国电影跑得很快,目前来讲,说得最多的还是票房。需要学者来为电影市场把关,形成一种学术流派,真正与产业结合、与观众结合。”
著名电影评论家周铁东说。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吴冠平认为,丛书的出版既是思想的硕果又是有效的社会文化实践,既成为人文社科研究不容忽视的理论成果,又为今后电影以及更宽阔的文化研究、批评提供宝贵的科研经验。
“丛书的七位作者都具有文化学的背景,同时其电影研究富有个人的特点。”《当代电影》主編、社长皇甫宜川说。
《中国广播影视》总经理江耀进表示,在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程式化的电影研究文本中,“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集”本身就有其特有的语态、符号和标识,学人们由文学而大众文化而电影艺术研究,学养深厚,视野开阔,文脉贯通,文气勃发,既可大开大阖,又能探险出奇。
因此,与其他群体的学术路径就有了很鲜明的区隔,或者说也是北大电影评论特色。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编审高小立则呼吁,要拓展电影批评的新媒体出口渠道。“如果在艺术领域,我们的劳动不具有高度、广度、深度,文化复兴便是一句空话。”
《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杨晓华感慨,通过艺术这样一种感性文化来启发与引导国民,北大具有着独特的担当。
陈旭光最后总结,丛书的编辑出版不仅仅是一次实力的巡礼和成果的检索,更是一次电影研究之北大视野、北大胸怀、北大气象的呈现。与会专家也纷纷表示,其有望成为“北大学派”之发力和形成的前奏。
稿件来源:作家网
稿件原址:http://www.zuojiawang.com/xinwenkuaibao/14074.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发布日期:2015-07-12 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