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交叉学科视阈下的视觉艺术研究
——2022全国美术与书法、设计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学术论坛综述
祝 帅 贡雨婕
2022年6月19日,新文科、交叉学科视阈下的视觉艺术研究——2022全国美术与书法、设计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学术论坛成功在线上举办。本次论坛举办于新版学科目录即将印发的背景下,旨在结合学科目录的修订与调整开展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反思美术与书法、设计专业学位和设计学一级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展望新文科和交叉学科视阈下视觉艺术研究的未来。本次论坛由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主办、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现代广告研究所承办,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书法学学科发展史》课题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国书法对外传播》课题组、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美育百年》课题组协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业界同仁齐聚云端,献上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数千人在线上观看了本次论坛直播。
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是我国高等美术、书法类教育的起点,并且率先将相关学科进行了整合建设。1917 年,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书法研究会成立,沈尹默等担任导师,这是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开端。1918 年,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画法研究会成立,同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北京美术学校开学式演说中提出“惟绘画之发达以后,图案仍与为平行之发展”,这是中国教育家对于设计教育最早的理性论述。1920 年,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画法研究会创办的《绘学杂志》是我国大学中最早创办的美术期刊。1923 年,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率先将原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摄影研究会整合为造型美术研究会。1924 年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出版的《造形美术》杂志,内容也涵盖美术、书法、设计(图案)。这一思路与新版学科目录中将美术与书法联系在一起,并将各门类艺术的理论研究合并为“艺术学”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论坛开幕式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大学与学科》编辑部副主任黄海军,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学位办公室主任、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黄俊平和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彭锋三位领导为论坛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副院长李道新主持。
黄海军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的意义与价值,并对未来的交叉学科发展前景寄予了很高的期待。他指出,在国家自上而下的指导推动和高校自下而上的探索相结合背景下,我国交叉学科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其中,艺术学乘着交叉学科的东风,将大有可为。他还对《大学与学科》杂志关于交叉学科讨论的相关内容向与会专家进行了介绍。
黄俊平在致辞中总结了新学科目录的三个特征:坚持分类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和坚持面向未来,并由此提出了针对目录调整需要引起学界注意的几个问题。她指出,需关注学科建设中的目标定位与分类培养标准,并积极面对师资力量不足、相关学科利益冲突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她以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的实践探索为例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提出要理顺体制机制,进行制度创新、标准创新。
彭锋在致辞中表示,交叉学科是学科发展的方向,但同时也要警惕把交叉学科做成学科后反而导致学科的封闭。他还对艺术学学科目录调整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虽然从逻辑上说任何方案都不会十全十美,但学科需要在时代背景下持续地发展,此次学科调整与设置也体现了我国的制度自信和制度优势,因此对此次艺术学学科调整应当给予大力支持。最后,他还结合新版目录介绍了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
分论坛一:“美术与书法”
上午场分论坛主题为“美术与书法”,邀请了12位各高校教学科研一线的学者,就新版学科目录中“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的设置对教学科研的意义、影响以及趋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对话与展望。
书法学的学科发展探索
此次学科目录中,出现了可授予硕士、博士的专业学位“美术与书法”,将过去从属于美术学的书法学,提升到与美术并列的层级,这也就是坊间俗称的“书法升级为一级学科”,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新设立‘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论坛上,围绕书法学学科本身的历史、现状、发展与未来,多位书法学教学、科研工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医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白锐在发言中讨论了书法学科“现代性”的转型问题。她表示,书法学升级为一级学科令人振奋,但同时也产生了“书法学科能否承受这样一级学科之重”的忧思。她列举了两个史实例子,表示书法学科走向现代性的转型的道路是非常艰辛的,并由此反思了当前书法学科的现状,从培养模式、书法教材和学科建设三个方面,指出了书法学与成熟现代艺术学科之间的差距,而在建构学术体系中,她指出要着重创造精神、人文精神和世界意识,相信书法学会有非常光明的学科未来。
暨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美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陈志平介绍了他观察到的书法行业低端化趋势,并给出了他的应对建议。他详细梳理了历史上对待书法态度的转变,指出书法史既是书法家的堕落史,也是书法家不甘堕落的历史;同时,书与画的关系也出现书法图形化和绘画书法化两种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书法在不断走向专业化和专门化,也同时发生了低端化和分化。他指出,学科升级只是解决了积压多年的学科瓶颈问题,改善了外部环境,但学科发展的内部矛盾没有改变,当务之急是提升书法在整个艺术行业的认可,在同类学科竞争中获得优势。
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祁小春结合在日本18年的工作经验,对中国书法学科建设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指出,书法具有东方文化的特质,是汉字文化圈里的艺术,日本的书法学教学已有较充分的实践和经验沉淀,其办学理念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值得国内学科建设参与者参考。他针对书法学学科现状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是应着手解决书法学招生的比例失衡问题,二是应大幅提升书法学学科的师资门槛,要求书法学教师必须具有相应学术研究的水准,做到“艺舟双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虞晓勇分享了自己主持书法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建议。他认为,讨论书法的学科属性,需要更合理地去看待书法学科的规制问题,而其中不变的是书法的人文性、艺术性和社会性,应当从书法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系中挖掘书法学的历史生命力。另外,对于书法成为一级学科后面临的压力,他认为一方面应在理论层面做好充分准备,发展学科的基础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应同时做好本科生的培养,做好道技结合,通过学科标准的建立,呈现学科建设成果。
美术学与书法学的对话
美术与书法的联姻,既需要书法领域加强自身建设,也需要与来自美术学领域学者的交流与互动。美术与书法的学科设置,表明美术、书法不是两个没有关系的独立主体,而是在很多领域中分享了学术共性。有鉴于此,在美术学、书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交流与内在关系层面,论坛上也有多位专家学者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南京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安源从学科设置的角度讨论了美术学与书法学的关系。他认可白锐对书法学历史的梳理,并指出,美术学与书法学从过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调整为平行关系,可能存在相对应的问题与矛盾。他认为,目前的书法生态不够支持其学科生态的发展,而作为交叉学科的书法学与文学之间的联系甚为紧密,其学科的发展土壤来自古典学问。要发展书法学,首先需要思考明确在学科细化、科技引领社会生活的当下,古典学问的价值与意义。
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副院长刘晨基于个人在留学和教学工作中的经历,指出西方研究者和外国观众对于书法、文字艺术具有比较高的学术热情,认为把书法学列入一级学科非常有意义与前景。她指出,学术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三种模式,其中北大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教育和素质教育,但近年来也开始建设美术与书法实践课程体系。她认为,在专业院校的支持下,综合性大学开展对于专业艺术教育的跨学科尝试和探索也是必要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一级美术师阴澍雨作为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中国画创作方向研究生导师分享了他对从传统到当下中国画教学相关模式推进问题的思考。他指出,中国画在传统艺术门类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其技艺的传承方式能够为今天的人才培养问题提供借鉴与参照,特别是师徒传授、课徒示范等教学规范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学科的教学基础。今天,艺术学教育工作者则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把传统中国画教学模式,量化、细化到学科建设中去,在具体化的教学大纲和个性化的师徒传授中寻找建设当代传统艺术学人才的空间,既能继承古人遗产,又能表现个人艺术追求,还能塑造艺术人才。
跨越与交叉中的美术与书法学
论坛上,还有多位学者对美术与书法的整合发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思考。学者们看到,美术与书法专业学位的设立,不仅仅是美术学与书法学两个学科的简单叠加,还意味着共同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共同实现交叉学科跨越式学术发展。
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研究员董丽慧结合自身的艺术学理论研究,总结提炼了与美术与书法学跨越交叉的学理思想。她从本雅明看中国书画展中西方艺术理论和中国文化的相遇,谈到福柯、拉康等学者对经典油画作品《宫娥》的艺术学理论解读,指出艺术和文化资源在跨学科、跨文化相遇时,如何成为艺术理论和新文科的发展资源;而跨学科和学科交叉的学科发展趋势,同样能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指明方向,推动艺术门类的整体变革。
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研究员高峰专注于艺术与科学的交叉跨界研究,结合他的专业,介绍了人工智能科技和艺术相结合的实践成果。他对人工智能技术参与艺术创作这一现象进行反思,并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艺术在数量与质量上的优劣势。他指出,人工智能永远不会取代艺术家,但人工智能艺术作品也具有自己的独到价值。他还展示了人工智能绘画与音乐的创作作品,并介绍了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跨学科联合培养项目上的课程建设尝试。
新艺术学的学理脉络与革新展望
论坛一方面深入讨论了美术学、书法学的教学科研实践,另一方面也有多位学者以更加宏观的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研究视角,提出了艺术学和新文科整体性发展的学科建设建议。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书记于润生结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发展历程,分享了他对于新文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心得思考。他指出,学科目录的重要性就在于提供了学科建设中一个能够执行和实施的纲要,并通过国家的支持、科研项目的侧重和考核标准的设立,影响着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新版学科目录解放了教职研究人员在教学创作中的束缚,也为设立新的学校院系甚至新的组织编制提供依据。他认为,当代学者要勇敢接受降维和熵增,因为分化是学科发展的大趋势,它将带来人才的流动和概念的重组,从而生发出学科的新活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在学理和学科的双重语境下,讨论了美术学的学科发展与变化。他分析了美术学从一个狭义的、纯理论的学科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学科的过程,指出在世界语境中建立中国学派成为美术学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近年来的美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已经做出了极具价值的尝试。在自主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中,中国美术学者需要寻找自己的特色,回应中国本土的现实需求,进一步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问题,同时在艺术本体层面,将学科内部各专业的研究精细化、具体化。他总结道,自立才是美术学学科发展完善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自立也比融入更为迫切,是今天第一性的问题。
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郑岩教授以考古学、艺术学跨学科的研究者身份,从纯粹的学术角度讨论了当前学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他回忆了刘敦愿先生、孙机先生等前辈学者的治学历程,指出人文科学的研究是需要坐冷板凳的,有时现有的学科门类无法涵盖和支持具有长远价值的研究。他呼吁,学术评价机制要保护做冷门绝学的年轻人,而作为年轻一辈的学者,也要保持学术定力,不在浮躁跟风中浪费学术生命。
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图书馆副馆长、现代广告研究所所长、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祝帅对上午分论坛的讨论分享进行了评议。他从自己对学科建设的兴趣谈起,指出交叉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立足点,而学术评价和学科评价也越来越可能成为一个有独立探讨可能性的学科,并获得专业化发展,并以对话、整合和立足点三个关键词为脉络,系统性的概括和梳理了上午场分论坛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与见解,为听会观众提纲挈领。他指出,学科建设与国家政策方针和学者的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分子,科研工作者应努力发声,争取学术研究中的张力和可能性。另外,学科建设本身也是一个学术对象,是一个基础的理论问题,能够为学术建设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石,也正是因此,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参与学科建设问题,共同为学科建设建言献策。
上午的论坛由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副教授杨简茹担任主持人。她提出,本次论坛目的是把学科基础理论作为一个纯粹学术对象来观察,号召更多的全国一线教师共同关注学科理论,为本场分论坛明确思路与方向。
分论坛二:“设计”与“设计学”
在上午场围绕美术与书法学的思想碰撞后,下午场分论坛重点落在了设计和设计学相关的议题探讨上。此次学科目录调整,不但在艺术门类下增设了“设计”专业学位,还在新设立的交叉学科门类下增设了“设计学”一级学科。如果加上艺术门类下包含设计艺术理论研究的“艺术学”一级学科,那么可以说在上一版学科目录中的一级学科“设计学”此次被“一分为三”。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如何应对这种学科目录调整,如何体现新版学科目录设计学学科设置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各位与会专家各抒己见,新见迭出。
社会变迁对于设计教育的挑战
应该说,设计教育改革并不是一个随着学科目录调整出现的新话题。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对传统从工艺美术学转变而来的设计学形成很大的冲击,对各个院校设计教育的模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和挑战。许多院校设计系科负责人对此分享了所在学校的经验。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副教授何晓静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思考,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的办学理念、模式探索、平台搭建、教学成果,及其体系辐射和后续影响。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大胆突破学科壁垒,增加实践体验课程,形成理论与设计实践类课程7:3的课时比,创建了国内最早的复合结构教学模式,保护并活化设计、管理和策划三位一体的知识模块和课程结构。
无独有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胡飞也分享了在设计学交叉学科建设中产生的经验与思考。同济大学作为QS排名中的亚洲设计教育领军高校,近年来积极探索设计学牵头的学科群建设。该学科群涉及了6个学院和11个一级学科,占到同济大学一级学科的四分之一;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理工科学科都成为该学科群的支撑学科。胡教授指出,交叉并不是学科群建设的目的,该学科群的使命是以设计为核心,去应对时代提出的、复杂多元的问题与挑战。
浙江大学艺术设计系副主任李承华同样分享了浙江大学艺术与科技专业建设的融合、协同与创新实践。浙江大学将计算机科学技术、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结合成一个整体,将多元学科引入设计学科发展。另外,艺术与科技专业围绕信息交互模块、媒介艺术模块和空间展示模块三个模块,建立工作室制度,并形成7:3的主副修体系,培养具备多种技能的交叉人才。另外,通过更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深化,依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研究、专注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重大国防装备,做深做实浙江大学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学术成果。
南京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设计学院副院长熊嫕则结合南艺设计学的学科观与科学观,讨论了设计学学科的变与未变。她指出,在南艺的百年历史中,一直都以交叉学科思路推进学科建设,培养通才和专才,已积累了一支对学校建设有共识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南艺设计学人形成了不息变动的设计实践机制,和闳约深美的设计研究体系。她认为,本次学科目录的调整,是阶段变化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变化从无到有的开始,而南艺设计学也将继续坚守蔡元培先生定下的教育基调,坚守设计学科的内涵建设。
设计学学科建设理念的探索
设计教育对于新技术革命的态度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回应,而是通过理念引领积极发挥设计学的主体性和与其他学科交叉中的自身核心优势。在设计学学科建设的理念探索方面,也有多位专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执行院长李迪华分享了设计学发展与建设中的经验与心得。他指出,设计学发展要强化对专业性的认识,设计学院要培养支持城镇化建设、呵护每一寸国土和呵护“人”的专业人才。他提出了四个整合:必须解决通识问题和专业问题的整合,做好实践与研究问题的整合、大学和社会的整合、教育和人生的整合;以及中国设计的七个发展方向:观念设计、治理设计、环境设计、艺术设计、生活设计、产品设计、服务和经济设计。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陆丹丹的分享则更侧重对设计学科建设和设计学人才培养本身的反思。她指出,设计教育24年培养了大量人才,但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例如设计史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研究之间的关系始终没有彻底厘清、设计科学研究受工具理性影响过大,等等。基于这样的背景,她提出了设计学独立化可能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认为,只有回归设计学的元问题,反思设计的本源、设计的属性和设计的价值,才能更好地看清设计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类似的,四川大学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教授汪燕翎也分享了她对新版学科方案的感受和思考。她从学科调整的实践执行者角度,指出了新学科调整方案可能造成的一些问题。首先,她认为,方案调整的倾向性很明显,强调实践而压缩了理论研究,这样的调整没有考虑到艺术学门类的差异性,会对设计学理论研究造成许多干扰。其次,新方案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中国设计学在几十年学科发展中形成的经验和规律,没有能够延续兼容并包的学科传统。另外,新方案不利于纠正目前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她也从一线角度,提出了具有一定实操意义的解决方案,例如尽量保持与上一轮学科分类的延续性、教学目标顶层基层分层等。
南开大学文学院设计传达设计系主任吴立行则强调了学科目录调整、提升设计学专业地位的几方面优点。首先,设计学具备了从专业硕士到专业博士培养的地位。其次,目录调整有助于设计问题意识的获得及明确化,推动扩大设计视野,促进设计实践研究。另外,这一调整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交叉性,在具体的领域中与其他学科配合,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这一调整还有利于理论应用,帮助理论解释和理论创新,从实用性的验证中产生理论的积累与养分。
回归本体和初心的设计学学理思考
设计学是一门高度介入制造业实务和商业实践的应用学科,但是尽管如此,也离不开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在交叉学科背景下,设计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形态、新的面貌,与其他学科发展相比呈现出一种学科边界不固定的特质,对此也需要学界的认真总结和积极反思。论坛上,多位学者对设计学的基本问题展开了理性思考。
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溪基于教学与古代文人艺术研究经历,分享了她对于跨学科研究的见解。首先,她提出,跨学科研究的目的是引入新的方法,提出并解决新的问题;而这个过程需先在学科内部进行充分研究,再展开跨学科的讨论。另外,她基于文人艺术的研究心得,指出哲学存在于艺术创作的意识与进程之中,要充分研读古典文献,去了解中国的文学、哲学和艺术环境,去理解古代文人创作的认识背景和思维背景,理解他们心中有意义的世界,而这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过程,呼唤着跨学科的视角。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黎则重点围绕当代设计理论、设计批评中对于传统设计话语的挑战,讨论了当代设计发展的前沿问题与未来方向。她引用了Nigel Cross等学者的研究,讨论了设计思维、科学思维和人文思维的差异,并梳理了设计的要求从天赋、艺术、创意、态度到实践的思路转变。她指出,未来的设计将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穿梭于各种符号和形式实践之间的漫游,从而追求一种本体论层面的革新。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主任周博则着重于学科建设的思路探讨。他回顾了国内设计学学科建设“拿来主义”的历史,指出应将国际前沿经验与本土经验结合起来,保持平衡,统筹兼顾。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学科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保持学科内在的创新能力和生发性。他认为,要从产业实际出发,探索交叉学科背景下的可持续设计;从传统中国文化生发,追寻稳定持久的价值;最后是平衡专精与博雅,培养设计工作者应对长期变化的综合素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编辑部主任周志从工艺美术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出发,详细分析了设计学及相关学科在学科目录中的变动过程,认为新版学科目录是“一个最好的结果和一个最坏的结果并存”。一方面,设计学科感受到了地位的上升;另一方面,设计史论与实践区分开来。这实际上体现了近年设计观念的变革与扩展,体现了设计思维方式的多元碰撞,和设计边界的日益开放。同时,他也从《装饰》杂志当前运作实务出发,指出学科独立性和特色建立的重要性,呼吁形成统筹设计专业的一致共识和共同体建设。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洁对下午场论坛进行了评议。她认为,新文科建设于学科目录的调整,将一些原有的、潜在的设计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问题呈现出来,也为学界提供了更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和共同提高的机会。在梳理12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后,她提出,要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出中国设计的声音,打造外国设计经验输出输入与中国设计智慧输出的双向平台,形成我国设计教育、设计研究的新体系;要强调打破学科界限,重视学科特色,重视问题解决和学科实践,并注重人才培养的时代性。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后、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助理石晨旭主持了下午场分论坛。她表示,本场分论坛就设计学学科设置对教学和科研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对话与展望,目的是把学科分类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进行基础理论研究。
论坛最后,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社会科学部副部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教授向勇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从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甚至反学科、无学科等角度,从不同视角对艺术学、美术学、书法学、设计学等学科进行了观察、反思与分享,有学理性探讨,也有经验性介绍,更有建设性的建议。他总结道,本次论坛从四个方面凝聚和体现了学界共识:第一,体现了中国主体性的学科自信和开阔包容的国际视野。第二,体现了厚重的学术史观和冷静的学历思考。第三,凸显了聚焦前沿的时代感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第四,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设目标,和具有可行性的一些培养建议。在总结最后,他高度评价了会议的学术内涵和意义,并感谢论坛召集人祝帅及其团队的组织与安排工作。他认为,本次会议对推动设计与设计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奥门威奥门威斯人网站注册平台推动建设艺术学相关学科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一项紧迫的时代任务,也是一项持久的历史任务。对于视觉艺术研究领域而言,未来这些相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问题,还将继续面对关于大分流与大融合、中国与世界、传统与未来、专精与博雅等诸多二元问题的持续拷问。此次论坛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它鼓励了学术界一线学者和教师从自身经验出发参与到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问题中来,提出了许多今后还可以去进一步探索的新问题,可以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建设互动、对话,一起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